今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50周年大庆的日子,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与此同时,在边城哈尔滨,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所属的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家属区也是万人空巷,大家都守在电视机旁。当看到25架直九直升机呼啸飞过天安门广场时,每一个哈飞人都感慨万千。
作为几代为直升机事业奋斗的哈飞人的代表,哈飞集团董事长崔学文被邀请上了国庆大典观礼台。他在事后回忆道:“那一刻的心情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高兴的是哈飞人航空报国的志向得以体现,激动的是几十年孜孜以求终结硕果,自豪的是共和国的领空融入了哈飞人的挚爱。这是哈飞6万父老的骄傲。”
是啊,为了这一天,哈飞人付出了太多太多。
中国的航空工业自1951年创建以来,到70年代末,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壮大。但是飞机的性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直升机更是如此。
在不具备先进直升机研制能力的情况下,技贸结合、买进专利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法国宇航公司的“海豚”就成为哈飞的首选目标。1980年,哈飞从祖国直升机的长远发展着想,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全额贷款从法国引进了“海豚”直升机(代号直九机)生产技术专利。然而,直九国产化之难远远超过蜀道之难。
直九机国产化要采用570种牌号新材料、55种新锻件、1206种标准件、342项新机载设备、305项成品件,要解决54项大的技术攻关。新材料、新设备要达到法方技术条件,制造工艺要达到法国制造标准,尤其是还有一些第三方专利完全要靠我们自行研制。由一个厂总承包这样大的工程,这在我国航空工业制造史上可谓首开先河。
哈飞作为总承包单位,既要负责大部分研制任务,又要为一万多个零部件在上百个协作厂所之间协调。但是哈飞人凭着发展祖国直升机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和全厂职工的聪明才智,历经十年卧薪尝胆,终于在1992年实现首架国产化直九机首飞成功。由此,哈飞集团为中国直升机生产史填写了新的一页,使我国直升机制造水平一步跨越30年,成为同国际先进直升机技术接轨的首家企业。
1997年7月1日凌晨6时,6架身披迷彩、标着“八一”军徽的“直九B”直升机飞临香港上空,稳稳地降落在香港的土地上。
歌声、笑声、鞭炮声中,哈飞人眼前闪过当年进京请缨的情景。1992年,中央要求进港部队的装备要全部国产化,以扬军威、壮国威,尤其是空军,一定要在装备上超过当时驻港的英国皇家空军团。早在50年代就为抗美援朝前线维修飞机的哈飞人兴奋不已:沉寂了40多年后,再次为国立功的机会来了!
1993年9月,总工程师郭景山从北京带回一纸合同:1994年底交付6架直九机,其余6架1995年上半年全部交付。哈飞人掂出了这张纸的份量,这绝不仅仅是12架直升机,这是党中央的信任,这是强我中华的使命!
在56个不眠之夜后,第一架“直九B”直升机总装成功了!与此同时,一条制造国产直升机的路子也趟了出来。世界上总装一架飞机的平均时间是两个月,可是哈飞人总装8架直升机才用了两个半月。
1994年12月30日,当年最后一架直升机交付。而此时,总装车间很多职工累病了。当41岁的机身班班长李树棠终于有时间治他的咳嗽时,诊断书却无情地写着:肺癌中期。他悄悄地揣起诊断书又投入了工作,直到被送上手术台。半年后,他带着没能看到自己亲手制造的直九机翱翔香港上空的深深遗憾,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1995年4月,12架“直九B”全部交接完毕,飞抵广州投入训练。该机训练总量在5000小时以上,起落两万多次,其安全率是100%。香港民众在看了直九机后赞不绝口,认为超过了驻港的英国皇家空军。
在北极那个冰与海、白与蓝构成的世界,火红的国产直九机在海天之间穿云破雾、不懈探求的身影,打破了封冻千年的沉寂,定格在人类科考史的扉页上。
北极作为地缘极限,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仅要求飞行员具有高超的驾驶技术和胆略,更是对飞机性能的一种全面考验。在15年的南极科考中,虽然我国科考队曾多次使用直升机,但都是租用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真正自带直升机,由中国飞行员驾驶,此次北极科考算是第一回。
直九机能否胜任不同寻常的极地飞行?船上一位俄罗斯导航专家(因其职责使然不得不经常乘机工作),怀疑和不信任使他总是不失时机地谈起外国飞行员是怎么做的。这种时刻,飞行员齐焕清紧绷双唇一言不发,年过半百的飞行员徐勤则微微一笑。他们俩都是转业军人,转业前曾先后执行过西沙保卫战、导弹发射试验、森林防火、抗洪救灾和国产直升机的定型试飞任务。但他们深知自从登上“雪龙”号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为中国航空实力与水平的代表,语言在此时是苍白无力的,他们只有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世界印证:中国之鹰是坚强有力、无往而不胜的。
这次北极科考,直升机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事先预测的经纬度范围内,与科学家一同寻找适合冰上作业、建立观测站的大块浮冰,然后将人员和物资空运到浮冰上。刚刚飞临北极上空时,白色的冰雪在人们眼里没有什么实质不同,可一旦要降落,近距离才会发现许多浮冰根本无法承受飞机的重量,随时都有塌陷的危险。经过摸索,两位飞行员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可根据溶洞海水颜色进行判断,水色发黑的是封冻多年的厚冰,而水色湛蓝的是薄冰。并由此而深得科学家们的信赖,后来大部分的作业浮冰都是由两位飞行员寻找。
北极71天里,两位驾驶员共飞行49小时52分,67架次,运送人员627人次、货物4500公斤,创造了中国直升机首次在极区飞行、首次在浮冰降落、首次在北极国家领土起降等多项“中国之最”。